出家的他——不恋红尘遁空门,幸有他来山未孤

1
1
1
前天,我和他一起出去喝了茶。其实早有耳闻,他选了一条红尘之人无法理解的破釜沉舟之路。为了追求心中信仰,他遁入空门。 是真的。这一篇不是标题党。 他是我当年的学生,13届学生石浩民。 现在应该叫他,释行善。释行善
对于他的选择,我确实是带着很多疑问的。我其实只教过他半年,但用佛家语言说,我们还算有缘。在他毕业后,我们一直断断续续有些联系。我也和同样教过他的老师还有他的同学交流过他的现状,我们大都表示不可思议。
其实说实话在前天以前,我也是小小的脑袋有大大的问号。但我想,这一篇他的心路历程,也许会解开我们的疑问。
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做个佛系的人,那么什么才是佛系,也许读了这篇文章,你会有答案。 这篇安排在“曈”看天下的“为你解密”版块,陆续我们也会推出很多你可能从未想象过的生活方式。希望大家可以随着他们的文字,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。
下面,我们一起解密一下我们并不了解的僧侣生活。
1
2
1
以下文字来自石浩民——
石浩民,法号释行善,沈阳二中1317班学生,后录取东北大学艺术系,于2014年出家,先后在吉林省镇赉县慧缘寺、辽宁省盖州市文峰禅寺、锦州市华山寺修行。
首先,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,本人法号释行善,俗家姓石。94年生人。沈阳二中13届毕业生。可能很多人都在好奇。怎么有这么个奇怪的名字,姓释?因为我们出家人都随佛学法也就跟随佛陀的姓氏。这就是我,故事的主角,一个平凡的小僧。 说起我出家的经历也算得上是一波三折了。可能很多人不能够理解。为什么要出家?那不是逃避了责任和义务?出家的生活是怎么样的,长期的禁欲不会压抑吗?不会觉得束缚吗?今天我把出家以来被问到最多的几个问题列出来,简单说说我的感想。 先从出家的经历说起。很多人都问我:你是经历了什么重大的挫折吗?感情上不顺利?生活中有障碍?No!都不是。原因很简单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最早接触宗教是从初中课本上的中国宗教发展史。不知道为什么,我一接触到宗教就对这一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所以在我年幼的心中种下了深深的种子。 后来我决定开始接触道德经。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说真的,不明觉厉。看的懵懵懂懂但又觉得特别高端,就稀里糊涂的往下读。读来读去也没品出太多的味道(事先声明不是在贬低道教,后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才发现,佛道两家的义理有很多相同的地方)。直到有一次接触到佛教,“生活禅”这个概念让我耳目一新。就是我们大乘佛教提倡的以出世的心,做入世的事,克己利人,提升内在的境界。 就这样,我开始思索人和宇宙的关系,在思考什么是修行。几年的光阴转瞬即逝。出家生活的种子逐渐萌发。就在大学期间我在学习,工作的同时,也不断深入了解佛法,对于清净的修行生活有着越来越迫切的渴望。最后在长达半年的艰难抉择之后,我不顾周围所有人的反对,义无反顾的冲破重重障碍走向出家的道路。
说说出家几年来的心得体会。首先我先谈谈被问到最多的几个问题:出家生活不能吃喝玩乐,不会很枯燥吗?我想引用一位大德法师的答案。他的信众问:师父,出家生活使你快乐吗?他回答:并没有,但是也没让我感到烦恼啊!
其实正是这样。首先我们要搞清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什么。我们佛教最重要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因果。简单来说,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所以佛法是要我们认识因果,真正把因果观念落实到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。打个比方:生活就像一面镜子,你哭他也哭,你笑他也笑。 就是说当我们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周遭的人事物,生活也会报以甜甜的微笑。怨天尤人,无济于事的愤怒只会让我们处境越来越糟。具体来说小到家庭,大到社会。只有,心存善良,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的心态,才能换来尊重。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。这就是因果最重要的体现。所以说佛教,可以说是佛陀对于众生的教化,指导我们如何能更好的生活,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,做到自利利他。 然后再来说说禁欲这个问题,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都比较保守,所以始终对这个问题讳莫如深,其实佛陀几千年前就已经为我们指明了道路,如何才能正确的看待“欲”。我们凡夫身上都有三种要命的习气,叫做贪、嗔、痴。总结起来,一切的一切都从一个贪说起。这个“贪”就有很多种不同的体现。贪财,贪色,贪名,贪利。所以一个贪就可以断送人的前程,使人鬼迷心窍。很多人在问:师父,那我们世间人必须要养家糊口的,生儿育女,上有老下有小,不物质一点怎么生活得下去?当然,这个贪指的是过分的索求,而不是坐在家里空想就叫做放下自己。 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判定自己是不是收到贪欲的驱使。很简单,世间有句话讲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”。我们佛教也在讲初发心。也就是同样一件事,我们用不同的心态应对,结果就会截然不同。比如,我想要让我的家人过舒适一些的生活,让大家感受到幸福快乐。这并不为过,再或者我有更高的追求,希望以自己的能力,财富来回报养育我的一方水土,希望孤苦无依穷困潦倒的人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处境,这个就更了不起了,这是大乘菩萨的发心。反之,所谓的贪可以描述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,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无所不用其极,只为了满足一己私利。是为贪。这样一来,嗔恨就随之出现了。因为一心想要得到的事与愿违,那就会埋怨障碍达成目标的人。不只是贪财,贪名贪名贪色也是同理。
所以说。我们佛教提倡拼搏进取的精神,也希望每个人完善自身修养的同时,能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发光发热,互利互惠。佛陀戒律目的就是要我们摆脱精神上的束缚,做个心胸开阔,严于律己,宽以待人的人。佛陀之所以获得了智慧,就是因为他没有了那么多的烦恼。过去七佛同说一偈: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由此可见,佛陀告诉我们要自己净化心灵,防止恶行才是修行的根本。所以当你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,所谓的戒律就是我们修行成功的保障,而不是一种自我束缚。 再说责任和义务。有人问过:出家了不能有亲情,那岂不是六亲不认?并不是的。佛陀所提倡的爱是法爱。希望通过修行提升自己摆脱烦恼,然后把脱离困苦的方式分享出去,这就是是法爱。所以我们出家人要通过修行圆满自己的境界,以佛法来回馈供养寺院的施主,对我们的亲人眷属也是如此。我们更希望用佛法的甘露净化他们的心灵。让更多的人能获得身心轻安的体验。要知道,佛陀在他父亲去世之前回到了家,为他做了临终开示(讲法),最后亲自抬棺送了最后一程。回到现实中来说,佛教也是有敬老院的。可以赡养出家人年迈的父母,也可以面向社会接收很多孤寡老人。这样做即能减轻社会的负担,又可以让辛苦的一生的老人们感受佛法的喜悦自在,何乐而不为呢? 最后说说我们的出家生活。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晨钟暮鼓,就是从我们佛教来的。早晨天刚蒙蒙亮,院子里就穿出清脆的板子响。寺院中发心修行的僧众就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,斋堂(食堂)的师傅们开始烧热水供大众洗漱,打鼓撞钟的师父们也到钟鼓楼上唱响梵呗,大众师父起床穿衣,洗漱准备好上早殿。早殿念诵的内容大致就是要我们感恩信众的护持,国土养育,也要大众打起精神来开始新一天的修行生活。说起早殿,有一个法器叫做木鱼,一块镂空的圆形木头,用锤打在上面,为什么叫木鱼,因为鱼是不会合眼的。所以以此作为象征,告诫出家人要精进修行,少于休息,不辜负信众们的护持和期望。早殿过后大众排班鱼贯而出前往斋堂过早斋(吃早饭)饭前大家也要合掌唱诵,把供养修道人所得的福报回向给一切施主,愿众生离苦得乐,获得安详自在。接下来一天的学习生活就开始了。
如果有土地的寺院会组织大家出坡劳作,种些庄稼或者为斋堂劈柴,去菜地浇水。各有分工。这个劳作过程也是修行很重要的一部分。 客堂有专门负责外事接待的师父就要开始接待形形色色的信众,为他们答疑解惑。俗话说,无事不登三宝殿。这个三宝殿指的就是我们佛教的佛、法、僧三宝。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了想不开,纠结的事情,就来到寺院向法师们请教,希望解开心中的苦闷。 修道人无论做什么,诵经打坐,或者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,待人接物,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内心的清净,不被外界的杂染所动摇。所以在与大众融合的过程,也是一个历练自己的过程。这个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,所以人们有自己的想法看法也是自然的。这就要我们做到放下自己的主观性,共同为大局着想。出坡劳作也是一个磨练性格的机会。接下来下午的时间就可以自己利用起来,回到禅房打坐或者诵经,可以深入经典提升自己的见地或者参究自己的内心,做一些反省。提升内在境界。 晚殿的时间偶尔会有佛事,我们通过念诵经文,回向给众生消灾祈福,同时也在培养我们自身的慈悲心,和为他人付出的良好品质。寺院一天的生活就在隆隆的鼓响悠悠的钟声中暂时告一段落,大众师父回到各自寮房静静沉淀参禅打坐,提升自己的修为,以期待能更好的依教奉行,早日圆满修行的境界帮助更多人走出苦恼。
佛陀也并没有那么神秘,他是一个大智慧者,一个晓了事理的圣人。他的言传身教为后世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宝贵财富。时至今日,也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。最后,祝读到本文的人早日闻法,开启智慧之门,六时吉祥,一切如意。阿弥陀佛。
责任编辑/伟大的齐老师
图文/释行善(石浩民)、伟大的齐老师
排版/精神小涵
往期推荐——他没出家的的1624学弟学妹还有……这个浙大博士写了一篇齐老师看不懂的作文(周咸池)她用洪荒之力把自己推向力学的深渊(赵雪)当年差点被退学的不良少年,大二就自己开公司当老板?(关水心)他只配靠脸吃饭!(李天贺)年薪百万还在线撒狗粮!(王翰琦——曾用名:王鑫洋)黑到深处高级黑!(刘岩)最有味道的港大博士是他!(孙铭泽)1624居然有这样的男班长!(吕阳)
听说打赏后,你也能变成佛系玩家

版权声明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