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在学生时代支配我们的男人

大家好,我是 被强行披上 伟大的齐老师 马甲的某小编。
今天我会 假扮成齐老师 带领大家走近北宋文坛,领略诗文之美 ,感受作者之惨。
划线内容大家自动忽略 🙂 下面进入正题。
最近热播的《清平乐》大家看了吗?相信看过的准高考生/ 高中毕业生们,追剧之时一定会因↓ 这几个男人↓ 的出场而 瑟瑟发抖 吧。晏殊,字同叔,代表作《清平乐·红笺小字》《蝶恋花·槛菊愁烟兰泣露》《浣溪沙·一曲新词酒一杯》《浣溪沙·小阁重帘有燕过》等。
范仲淹,字希文,代表作《岳阳楼记》《渔家傲·秋思》《苏幕遮·怀旧》《灵乌赋》等。欧阳修,字永叔,代表作《醉翁亭记》《蝶恋花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《浪淘沙令·把酒祝东风》《生查子·元夕》等。
面对这三位大佬随手挥就的千古名篇,你是否曾经或一直,像小小徽柔一样,脑袋里装满了大大的问号呢?↓↓↓
……是啊,我们也不晓得,老师为何要让我们,全部背下来???
不知追剧的孩纸们在追剧时,有没有产生过想要手动@赵·中央空调·祯的冲动——叫他无论如何,都要拦住诸位肱骨之臣出京的步伐。
因为,众所周知,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,是在“庆历新政”失败后,他被贬邓州期间所作;欧阳修的《醉翁亭记》,则是在他好盆友范仲淹被贬的同年八月,被寻由贬去滁州期间所作。
人生之不幸,造就文坛之幸;文坛之幸,造就考生之不幸。
呜呼噫嘻!
好了好了,言归正传,北宋“天团”固然令学生党肝颤,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对文坛产生的影响诚然深远。
那么今天呢,小编要来同大家聊聊这三位支配了我们学生时代的男人(和他们那令人闻风丧胆的诗词文章),以及他们和其他北宋文坛巨子间的二三事。
(一)
晏殊
在这三位文坛大佬之中,晏殊也许是对学生党们最友善的一位了。因为他的诗词中,被选入高考必背篇目的,只有 一篇 经典的《浣溪沙·一曲新词酒一杯》。为什么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点辛酸。
浣溪沙·一曲新词酒一杯
【北宋】晏殊
一曲新词酒一杯,去年天气旧亭台。
夕阳西下几时回?
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。
小园香径独徘徊。
(这首词 是不是会背的人很多呀)
晏殊,可谓是“骥子龙文”,换句话说,他是个“神童”。
《宋史》上称他“七岁能属文”(人家那时已经达到能赚稿费的水平了,大家想想自己七岁时在干什么?文学造诣是不是还停留在看图写话的阶段),由此“神童”之名日渐彰显。
景德初年,张知白因江南大旱被派去江南做安抚使时,偶然得知了临川有个“宝藏小男孩”。这位后来的贤相二话没说,回了京便把晏殊冠以“神童”之名,举荐给了宋真宗。
于是,时年14岁的晏殊,参加了殿试。orz
就这么一个尚未长足的少年,与千余名进士同时入殿考试,竟丝毫不怯,反倒“援笔立成”,早早答完了题。
真宗一瞧,心想:“呦呵,这孩子有出息”,遂赐了他“同进士出身”的称号。
缘着真宗的青睐,和本人生来的周密严谨,晏殊起初为官时,当真是顺风顺水,升迁不断。
直到仁宗即位——也就是《清平乐》这部剧的开篇,他因忤逆了太后旨意,加之用笏板打折了侍从的牙,才被贬去做了宣州知州。
不过纵观晏殊一生,较之其他那几位“起落落落落落”的悲催文坛大佬,实在称得上仕途坦荡。也许正是他还算顺遂的仕途,和经受的恰到好处的磨难,造就了他圆融清丽的文风。小编之前读晏殊的诗词,就莫名感觉他的言语旨趣,与众不同。
他笔下诗词,蕴着万绪千愁,却总不至过分哀伤,反而让人感受到,一切愁苦泪垂,皆有得转圜。
就像他的这首《浣溪沙》(也是小编最喜欢的一首):
浣溪沙·一向年光有限身
【北宋】晏殊
一向年光有限身,等闲离别易销魂,
酒筵歌席莫辞频。
满目山河空念远,落花风雨更伤春,
不如怜取眼前人。
此身既然“有限”,又何故沉溺于诸多痛苦,倒不如对酒当歌,自遣情怀,及时行乐,莫负当下年华。
说起晏殊的词,不得不提的一位就是王国维老先生了。
在老先生的《人间词话》中,除了这段流传甚广的:“古今之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,必经过三种之境界。‘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’,此第一境也。‘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’,此第二境也。‘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’,此第三境也”外,其实还有一则: “《诗·蒹葭》一篇最得风人深致。晏同叔之‘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’意颇近之。但一洒落,一悲壮耳。”
可见王国维老先生对同叔这首《蝶恋花》,推崇备至。
蝶恋花
【北宋】晏殊
槛菊愁烟兰泣露,罗幕轻寒,燕子双飞去。
明月不谙离恨苦,斜光到晓穿朱户。
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
欲寄彩笺兼尺素,山长水阔知何处?
这首词很绝。
词的上片极言萧索情景,寥落心境,将离愁着墨到极致,让人感觉仿佛已然将心绪书尽,再无从落笔。
而下片笔锋一转,给人带到了一个苍茫广远的境界,从逼仄的罗幕重重,转向楼高望远的寥廓。此时的字句间,了无纤柔气息,情绪转而发展向悲壮。
正因如此,这首词脱离了以往婉约派伤离怀远之作的窠臼,从而得以扣动古往今来无数阅词之人的心扉。
晏殊还有个和他并称“二晏”的儿子——晏几道,也是我们常说的晏小山。晏几道其人,堪称宋时“贾宝玉”。他是晏殊第七子,也是晏殊老来才得的这么个儿子,故而格外受到父亲宠爱。他少时锦衣玉食,斗鸡走马的骄奢自不必多说,倒是其较之晏殊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聪颖和才情,为这个翩翩公子哥儿镀上了一圈更耀眼的金边。直到晏殊去世,这个常年醉卧花丛的年轻人才第一次感受到世情冷暖。他因被曲解了与友人来往书信上的言辞,而遭政敌诬陷下狱,虽说最终有惊无险,但彼时每况愈下的晏家已是再经受不起打击。晏几道此番锒铛一去,回来时了无了先前的书生意气,彻头彻尾地沦为一个落魄贵族。鹧鸪天
【北宋】晏几道
彩袖殷勤捧玉钟,当年拚却醉颜红。
舞低杨柳楼心月,歌尽桃花扇底风。
从别后,忆相逢,几回魂梦与君同。
今宵剩把银釭照,犹恐相逢是梦中。
临江仙
【北宋】晏几道
梦后楼台高锁,酒醒帘幕低垂。
去年春恨却来时,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。
记得小蘋初见,两重心字罗衣。
琵琶弦上说相思,当时明月在,曾照彩云归。
小山的词,清丽婉约与其父一脉相承,却“痴情”更甚。
小编第一次读小山词,先是深溺于那句“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”,久久不得出,而后读到那首《鹧鸪天》,更是泫然泪下。
读小山词,你会感受到极强的感染力。就像他在强行拉着你共情,其刻骨情衷,溢满了字里行间,任是你再怎么顽固不化,也要被他的心绪牵动。
只有至性至纯之人,笔下情思才会这般近痴带狂。
晚清才子冯煦称他为“古之伤心人”,委实没错。
回来继续说他爹。
晏殊唯贤是举的美名史书有载——范仲淹、孔道辅皆出自其门下,范仲淹、韩琦、富弼、欧阳修也都受过他的举荐提拔。
前文说到过晏殊被贬知宣州,其实后来他又改知了应天府。他在任期间创办教育,大力扶植应天府书院——也就是剧中范仲淹初登场的地点。
(二)
范仲淹
范仲淹、范希文老先生,和他的《岳阳楼记》一起,深深烙在了我们的梦里,我们的心里,我们的歌声脑海里 (也许有的孩纸还没烙上)。
(悄悄告诉你:其实央视F4在今年的《经典咏流传》节目中唱过《岳阳楼记》,实在背不下来的孩纸可以试试单曲循环~ ↓↓↓)
剧中范仲淹被贬睦州桐庐郡时,临溪而诗成,其气度襟怀,当真令人心折。萧洒桐庐郡十绝·其二
【北宋】范仲淹
萧洒桐庐郡,开轩即解颜。
劳生一何幸,日日面青山。
旁人因贬谪而失意愤懑,独独他范希文,以此为人生一幸事——只因桐庐山水明秀,推开窗牖即得见青山。
人格魅力强大的范老先生在小编心里,是位“文能写红一座楼,武能戍边灭仇雠”的人物。范仲淹写《岳阳楼记》,写的不仅是楼,更是写他的内心独白。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庙堂之高,江湖之远,都曾是或正是他身之所处。江淮遭蝗灾,万民饥馑,范仲淹奏请遣使循行,仁宗没搭理他。他于是私下里问仁宗道:“宫掖中半日不食,当何如?”仁宗闻言哀戚,这才命了范仲淹去做了安抚使。他被贬苏州时,正逢水患,百姓无从耕作。是他主持疏通五河,并将太湖之水引流入海,方保得一方安定。史官笔下的范仲淹,永远有操不完的心。他耿直得不行,因而屡迁屡贬,往往京城的窝没捂热乎,就开始拾掇家当准备离京了。如他在《灵乌赋》中所言的:“宁鸣而死,不默而生”,这又何尝不是对他自己的真实写照呢?可他这样一个直臣,交了一个饱受争议的朋友。我们知道,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,还使得一个小人物名垂千古。这个小人物,就是范仲淹的好盆友——滕子京。
小编认为,《宋史》所载的滕子京,很矛盾。
不知大家有没有过这样一个疑问:滕子京为什么被贬岳阳?
《宋史》上说,他贪污公款,之后还为避免朝廷查勘焚毁了收支记录,所幸被时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一力保下,只是降官一级,“谪守巴陵郡”。
如此看来,倒像是人品很成问题的样子。
可《宋史》又说,滕子京“好施与,及卒,无余财”。
那这般看来,又端的是仗义疏财的清廉作风。
有点迷诶……
剧里也有范仲淹为滕子京辩护的情节——
说得也蛮有道理。
至于历史真相如何,各家都在争执。
咱学识有限,咱不清楚,咱也不敢多说。
┑( ̄Д  ̄)┍
还是继续说老范吧。
范仲淹传世的诗不胜枚举,但是词作,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。
很多人都知道《清平乐》这部剧,起初不叫《清平乐》,而是叫《孤城闭》。读过范仲淹《渔家傲·秋思》这首词的人应该都记得其中的这一句:“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”。孤城闭。小编其实更喜欢这个名字,然而结合当下疫情来看,这个名字听来太过沉重与压抑了,诚然不及“清平乐”三字的寓意美好。不过他这首词,的确开创了“壮词”之先河。渔家傲·秋思
【北宋】范仲淹
塞下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。
四面边声连角起,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
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。
羌管悠悠霜满地,人不寐,将军白发征夫泪。
词中被世人千古传诵的“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”,把将士的思乡之情与建功立业之志间的矛盾抒写得淋漓尽致。这让人不禁恍然——原来“浊”的,不单是樽中酒,还有征人饱受战事摧折而重浊沧桑的心。
只是心情复杂归复杂,范仲淹和北宋将士的骨子里,依旧是矢志卫国的。
范仲淹不是一个单纯的文人,他是实实在在奔赴过西北前线吃沙子的。率兵杀敌排兵布阵,都是本能般刻进他骨血中的。他经历过元昊大军压境,经历过战场上风波诡谲,他的眼界,他的笔下乾坤,绝非偏居一隅的普通文人能与之相较的。文坛向来有“诗庄词媚”一说。我们范文正公,就是偏要把词中媚骨尽数剔除,而换上一副铮铮铁骨的那个。“壮词”这一题材,虽则前难觅古人,但幸好,范文正后,不乏来者。苏东坡和辛稼轩,循着范仲淹的后尘,让“壮词”在词史之上,永垂不朽。我们知道,如此优秀的东坡有个同样优秀的老师,叫做欧阳修。好一个生硬的过渡句(三)
欧阳修
欧阳修,这是一个贯穿了所有人求学生涯的名字。
前有《醉翁亭》,后有《卖油翁》;词有《蝶恋花》,赋有《秋声赋》;可以调素琴,也能来盘棋;金石收藏癖,书法很NB;参与编修《新唐书》,一人独撰《五代史》;“古文运动”我发起,博学多产谁能及? skr ~
唐宋八大家里,苏洵是他哥们,曾巩、苏轼是他学生,王安石和苏辙也都受过他的举荐提拔,至于除他以外另外的那两位,骚凹瑞,他们是唐朝人啦哈哈哈。
在《清平乐》中,省试第一名的欧阳修因年少轻狂好奇心强,流连风月场所写下过不少艳词,故而为章献太后不喜。
在丞相吕夷简的推波助澜下,才华横溢的欧阳大才子最终与状元之位失之交臂(重要是他在放榜之前已经把状元袍订好了,好尴尬啊~)。
那史书上是怎么说的呢?欧阳修在他23岁成功考取功名之前,曾两试不中。而他最后入围殿试却没能中状元的原因,则在于晏殊虽爱惜其才,但又想止其骄矜,挫其锐气,故而只给了他二甲十四名的位次。嗯,就酱,欧阳修原本十拿九稳的状元头衔,落到了他的同届考生王拱辰的脑袋上……是不挺憋屈的?更憋屈的是,n多年后,摇身一变成为了主考官的欧阳修,看到了苏轼的考卷时,误以为是自己亲学生曾巩的,于是,他未来的亲学生,遭遇了和他自己如出一辙的命运……独憋屈不如众憋屈,难道不是吗?至于欧阳修所作的“艳词”,实则并不有伤风化,反倒情感细腻,意境优美,颇具文学性。况且王国维老先生也在《人间词话》中说:“词之《雅》、《郑》,在神不在貌。永叔、少游虽作艳语,终有品格。”评判一首词艳俗与否,在乎其神韵而非其面貌。欧阳修与秦观虽然也在词中写下过艳语,但终归有其品格。但这些漂亮的词句,终究是沦为了有心之人毁谤他工具。《宋史》上讲:“修论事切直,人视之如仇”。欧阳修这一最主要的性格特点,在剧中也有所体现。↓(三行五字骂遍御史台,永叔连 “刚” 都 “刚” 得这么有水平 ╮(╯▽╰)╭)
于是他得罪过的小人们,开始拿他的词,做起了文章。
人近中年的欧阳修,因着几句空口无凭的伪证和政敌对自己作品的歪曲,被乌合之众扣上了 “同未出阁的少女偷情” 这一耻辱无比的帽子。
百口莫辩的他,因此远谪滁州,并写下了《醉翁亭记》。
那年,他还没满40岁,却已经开始自称为“醉翁”了。
许是从那时起,他那个住在尚且年轻躯壳里的灵魂,就沧桑不堪了。
谁料朝堂对他的恶意并未到此为止。转眼到了英宗在位的年间。年近六十的欧阳修,因其大义灭亲之举,惹怒了他妻子的堂弟蒋之奇。怀恨在心的蒋之奇气急败坏,诬告欧阳修与儿媳有染,还扯出了欧阳修的一首《醉蓬莱》作为证据。树敌众多的欧阳修,墙倒众人推一般,被告到了官家那。最终因着官家的信任,以及主导这场闹剧的人根本不掌握任何实质性证据,这件事便不了了之了。不过经此一事的欧阳修,心中退意愈发强烈。他坚持上书了许久,才得以从官家那领了个知州之职,离开了汴京城的政治漩涡。次年,年过花甲的他,致仕退居颍川西湖,过上了平静的日子。
小编起初注意到欧阳修,不是因为《卖油翁》,也不是因《醉翁亭记》,而是因为他退休后所作的一首词。采桑子
【北宋】欧阳修
群芳过后西湖好,狼藉残红,
飞絮蒙蒙,垂柳阑干尽日风。
笙歌散尽游人去,始觉春空,
垂下帘栊,双燕归来细雨中。
(欧阳修居颍川期间,共作下十首《采桑子》,每首的开头句皆以 “西湖好 ” 为结尾)
向来暮春落花是最能引得迁客骚人感怀的,可欧阳修落笔一个“好”字,让看惯了怜花句的我们眼前一亮。
不过往后读去,笙歌渐止息,游人各自归,一个“空”字,终究是道明了他的心绪。
回望半生,三次贬谪天涯,屡次中伤诋毁,说不在意是假的,只不过现在看来已然能够坦然相对。前文那一个“好”,在读罢全篇后看来,倒像是一句语意暗藏悲凉的自我宽慰。
人这一生,不正像这首词一样,由起初的喧喧然,到不经意间归至寂静吗?
其实欧阳修笔下的名篇名句,多得 根 本 数 不 过 来。先来看几首:蝶恋花
【北宋】欧阳修
庭院深深深几许?杨柳堆烟,帘幕无重数。
玉勒雕鞍游冶处,楼高不见章台路。
雨横风狂三月暮,门掩黄昏,无计留春住。
泪眼问花花不语,乱红飞过秋千去。
浪淘沙令
【北宋】欧阳修
把酒祝东风,且共从容。
垂杨紫陌洛城东,总是当时携手处,游遍芳丛。
聚散苦匆匆,此恨无穷。
今年花胜去年红,可惜明年花更好,知与谁同?
玉楼春
【北宋】欧阳修
尊前拟把归期说,欲语春容先惨咽。
人生自是有情痴,此恨不关风与月。
离歌且莫翻新阕,一曲能教肠寸结。
直须看尽洛城花,始共东风容易别。
(小编我要控制我自己,虽然还有好多首想和大家分享,但今天先放这么多???)
是不是每一首里面,都有那么一两句似曾相识,但是你 就 是 不 会 背ˉ_(ツ)_/ˉ
容小编来为大家浅析一二:
先是这首《蝶恋花》。
“庭院深深深几许”,此句可谓是词中的“爆款”句了。
千古才女李清照,一度表示,自己酷爱欧阳公的这句词,故而用这句作开头,写了好几篇《临江仙》。还有我们迷妹成群的 “人间惆怅客” 纳兰性德,他也曾在自己的一阕《蝶恋花》中化用了此句作结。
永叔这篇《蝶恋花》虽写的是闺怨,但“怨”得浑然天成,毫无矫饰。就如同这个“深深深”的开篇一样,景致描写得深,情感刻画得深,意境构造得深,全篇读下来耐人寻味得很。
接着来说《浪淘沙令》。
在这不得不承认永叔词的开篇总是那么惊艳。
“把酒祝东风,且共从容”,我举杯面向东方祝祷,还望你再停留些时日不要匆匆离去。(此处“从容”并非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意思,而是“留恋不舍”之意)
那又怎敌“聚散苦匆匆”呢,人生一世不就永远徘徊在短暂的欢聚和漫长的离别之间吗?
现今“垂杨紫陌”尚有你我携手同游,明年花红更胜今年,只是彼时我们还有望再见吗?
以乐景写哀情,大抵如此吧。
这首《玉楼春》,也是王国维先生倍加赞赏的。
“永叔‘人间自是有情痴,此恨不关风与月’,‘直须看尽洛城花,始共东风容易别’,于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,所以尤高。” ——《人间词话》
世人皆知清风明月本无情,可这无情物一旦落进了情痴人眼里,遂成了令人泣血断肠的伤心景。
看完上片,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认为,这首词的基调应该是哀伤至极的。
但永叔怎甘拘于一格?
“直须看尽洛城花,始共东风容易别”,在前文把离别的沉重与惆怅渲染得近乎怆然之际,结尾竟是这么出乎意料的豪宕,且令人读来不觉违和。
所谓“于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”,唯有永叔,方能够信手拈来。
好了,诗(chuī)词(cǎi)鉴(hóng)赏(pì)部分到此结束(●’?’●)
欧阳修在退居颍川的第二年,与世长辞。
多年之后,他的得意门生苏轼,路过恩师主持修筑的平山堂时,面对壁上恩师当年手迹,怅然赋词:
西江月·平山堂
【北宋】苏轼
三过平山堂下,半生弹指声中。
十年不见老仙翁,壁上龙蛇飞动。
欲吊文章太守,仍歌杨柳春风。
休言万事转头空,未转头时皆梦。
所谓的欧阳修手迹,便指的是这首词:朝中措·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
【北宋】欧阳修
平山阑槛倚晴空,山色有无中。
手种堂前垂柳,别来几度春风。
文章太守,挥毫万字,一饮千钟。
行乐直须年少,尊前看取衰翁。
这两首在历史风尘里历久弥新的词,默默见证了一对命途多舛的师徒,一次跨越时空的神交。
在《清平乐》中大放异彩的,不止是上面说到的这三位。
还有为相十载、辅佐三朝、名言是“貌丑不至惑君”的韩魏公韩琦,
忠义为怀、王佐之才的富大学士富弼,
历仕四朝、朝野倚重的文潞公文彦博,
文学起家、历来褒贬不一的夏竦,
书法绝佳、精于茶道的“美髯公”蔡襄,
温良谦恭、与孔孟并称“儒家三圣”的砸缸少年司马光,
曾外孙女是李清照的寒门状元郎王拱辰……
现在人们口中的那个清平之世、风流朝代,正是因着他们,才被赋予生机。
希望他们的名字被再度提起时,你我脑海之中浮现的,不再仅是那数篇遗墨,还有他们万里挑一的、熠熠生辉于历史长河中的有趣灵魂。
看完以后,齐老师只有凑表脸一句话!
真是“名师出高徒”啊!
文案|披着齐老师马甲的徊竹
排版|脱下齐老师马甲的徊竹
图片|电视剧清平乐官方微博
责任编辑|伟大的齐老师
作者介绍:
徊竹,真名尹妍之,1901齐老师亲弟子。日常工作除排版外,还有 披着齐老师 御赐 的 伟大的齐老师“马甲”,为大家推广语文方面的相关知识。
想要了解作者更多信息,请戳 ↓↓↓最美的妍之最美的颜值!往期推荐:
这些文章还不爆,估计就差你一票……
你与数学140+就差这篇文章了!
重磅福利 | 手把手教你做笔记
泊儒荐片 | 我们与切尔诺贝利的距离有多远
音乐电台 | 即使爱恨交织,也要握紧彼此“墙”裂推荐你——一座要倒闭的墙邀你共建!2207班级日记(一)请你猛烈来Gǎo!原来他们是两口子!多图展示鹏鹏是如何变胖的!
妍之不红,天理难容!
请给我家妍之一点掌声
不行不行没听到,干脆还是换钞票!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