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中的离情别绪(关注 | 古诗词中的醉翁之意不在“酒”)

古诗中的离情别绪

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》(2017年版)中关于“鉴赏文学作品”有这样的描述:“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情感之美,能欣赏和评价不同时代、不同风格的作品,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。”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》(2011年版)也曾提到:“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,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。”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与酒有很深的渊源,比如帝王祭天地祈福时用酒;百姓农田丰收时用酒;宴请宾客时也需要酒等。而表现在文学上,很多文人赋予酒多层意蕴,丰富了古诗词中酒文化的内涵,并且这些文人大多写酒却意不在酒,借酒抒发复杂情感,使之在我国诗坛上流露出醉人的芳香。

1 抽刀断水水更流,举杯消愁愁更愁 ——以酒解忧
自曹操:“何以解忧,唯有杜康”后,酒常常成了诗人的消愁药,诗人用诗吐心中忧闷,以酒浇心中愁思。李白在使我不得开心颜后,只好《月下独酌》:“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。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”由于诗人内心的孤寂,便引出了下句的饮酒,酒中月,月中酒,酣酣醉态中可以怀抱明月,飘飘欲仙,酒成了诗人的安慰剂。柳永《雨霖铃》:“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,晓风残月。”中“酒醒何处”这四个字正是用酒来麻木自己,表达出诗人忧愁之深、之浓,酒入愁肠,有种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,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意味。

2
一生大笑有几回,斗酒相逢须辞倒——以酒赏情
酒后可以触发灵感,活跃诗人的思维能力。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》(2017年版)关于“增强形象思维能力”这样写道:“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观体验;在阅读与鉴赏、表达与交流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。”诗人常在酒后作诗来表达心情。比如孟浩然《过故人庄》:“开轩面场圃,把洒话桑麻。”在品酒中不仅观赏了民风,而且了解了农桑的事情,显然酒成了最好的载体;陶渊明:“过门更相呼,有酒斟酌之。”?无需理会士大夫之间受邀的虚礼,也无需忌讳语气粗朴,反倒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闲情逸致。“长风万里送秋雁,对此可以酣高楼”李白登楼长吟、吐露豪气,这又怎能缺少那激发豪情的玉液琼浆呢?

3
劝君更进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——以酒送友

朋友饯行之际,一杯离酒相送,道出了离人之间共通的依依不舍之情。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:“中军置酒饮归客,胡琴琵琶与羌笛。”诗人写出了宴席上的欢送场面。李白的《金陵酒肆留别》:“风吹柳花满店香,吴姬压酒劝客尝”描绘出诗人满怀离情别绪的畅饮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主人下马客在船,举酒欲饮无管弦。醉不成欢惨将别,别时茫茫江浸月。”离别本就心中不快,宴席上还没有歌乐舞女,无聊至极,当然就更显得送别时的凄凉。

4
兰陵美酒郁金香,玉碗盛来琥珀光——以酒感人生

精致的器皿,浓烈的琼浆,表达出来的是活力四射的人生状态。苏轼的: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”抒发的就是对月圆人团圆的期盼。全篇忽而明月,忽而玉宇,忽而想象,忽而真实。显示出豁达的人生态度。辛弃疾: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”展示的是一个强健的身影。李白《将进酒》:“古来圣贤皆寂寞,惟有饮者留其名”在感慨怀才不遇的世事中又“但愿长醉不愿醒。”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:“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”借酒来期望可以早日平定安史之乱。
酒文化在文学上凭借古诗词相传,诗人们写酒却意不在酒,或以酒赏情、或以酒解忧、或以酒送友、又或以酒感人生。酒能成事,也能误事,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酒所表达的文学意义,不仅要学会欣赏不同时代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,还要体会诗人们独特的情感体验,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把握诗人对人生的感悟。小小一杯酒,却彰显出文人雅趣,这大概就是诗人们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义所在。

图文 | 高睿超
编辑 | 马瑞 张明月 李章鑫 刘海宁
扫码关注我们
鉄塔语文学刊
立足中原,做研究型教师
投稿邮箱:tietayuwen@163.com
地址:河南大学文学院B306语文教育教研室

古诗中的离情别绪相关文章

版权声明

返回顶部